【核心提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中心主任劉曙光說,1987年前后,我國就開始了水下考古,2009年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成立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全國水下文化遺產項目和水下考古項目的相關工作。目前已發(fā)掘十幾艘沉船并進行了一些調查。無論是技術上、理念上,還是工作上,中國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一定進展。
2013年底,我國建造的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在重慶完成合攏,預計2014年1月中下旬下水進行舾裝。
“過去沒有專門的考古船,進行水下考古時,只能租漁船。記得1996年下水調查時,兩個人只能住臥鋪大小的艙位。大家都盼著有自己的船。”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技術與裝備部的李濱在向記者講述過去的水下考古工作經(jīng)歷時,言談中透著對考古船建成使用的期待。
水下考古并非易事,對技術和設備有很高要求。為了了解中心組織我國第一艘考古研究船設計建造工作的始末及其背后的故事,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從無到有 專屬定制
“這是一艘專門為我國水下考古工作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量身定做的船。過去租用漁船進行水下考古時,給考古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有了這艘船,很多問題迎刃而解?!眳⑴c考古船設計的有關專家介紹說。
據(jù)介紹,該考古船排水量為930噸,全長56米,型寬10.8米,型深4.8米,吃水2.6米,航速12節(jié),能搭載20余名考古工作人員。建成后主要承擔水下文化遺址的普查、專項調查及小型發(fā)掘工作。主要工作海域為我國沿海,也可能遠航至南沙、西沙海域。
考古船配有減壓艙和減搖艙。李濱表示,水下考古每次下水停留的時間都不同,要根據(jù)水深、潮汐、設備等情況而定。最短的10多分鐘就要上來一次。有了減壓艙,有利于潛入更深的水下,可以延長下水的時間。海軍裝備技術部原部長鄭明少將是船艦方面的專家,關于減搖艙,他解釋道,考古船和軍艦不同,工作時是停在海面上不動的,減搖艙可以穩(wěn)定船體,減少搖晃顛簸,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
“該船基本能夠滿足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求。”中心技術裝備部主任宋建忠告訴記者,船建好后,屬國家文物局,由中心使用,船舶的維護管理委托給國家海洋局下屬的有關部門。
向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新格局邁進
中國水下考古事業(yè)從無到有,隨著水下考古船的投入使用,將會翻開新的一頁。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中心主任劉曙光說,1987年前后,我國就開始了水下考古,2009年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成立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全國水下文化遺產項目和水下考古項目的相關工作。目前已發(fā)掘十幾艘沉船并進行了一些調查。無論是技術上、理念上,還是工作上,中國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一定進展。從最早在泉州的灘涂挖掘沉船,到八九十年代后在近海做考古調查發(fā)掘,再到2013年在南沙群島進行海下考古發(fā)掘,我國建立起一支包括多部門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調小組?!翱脊糯耐度胧褂每隙〞⑺挛幕z產保護工作向前推進一大步?!彼谓ㄖ艺f。
中心技術負責人介紹,在設計之初,工作人員就考慮到考古船應具備幾個功能:一是支持潛水、支持水下考古發(fā)掘,滿足開展水下考古作業(yè)需要,滿足考古隊員生活、工作、學習的需要;二是能夠進行水下調查,對水下遺存進行測繪記錄、攝影攝像、遺址清理、文物提取;三是能夠開展應急保護;四是在適當情況下對公眾開放,讓公眾參觀了解水下考古工作的情況。
水下文化遺產內涵豐富,內容多樣。李濱介紹,水下文化遺產包括海上絲綢之路調查、沿海海防、水下古城遺址、古港口、古造船廠、鹽業(yè)遺址、古村落、古城址等,沉船打撈只是其中之一。不過,我國目前的水下工作偏重于物質本身。劉曙光表示,大量水運航道、碼頭文化遺址或和海洋文化研究相關的調查遠遠不夠。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最主要的是水下環(huán)境和遺物的保護。
據(jù)了解,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南?;匚魃彻ぷ髡镜慕ㄔO工作正在按照計劃開展。同時,我國已先后在寧波、青島、武漢等地設立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2014年,寧波基地將投入使用。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正朝著國家主導、地方參與,以沿海海域為主、兼顧內陸水域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新格局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