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過去5億多年中,海洋動物的平均個頭增加了150倍,而這種朝著“大塊頭”發(fā)展的趨勢并不是隨機事件。
這項20日發(fā)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的新發(fā)現(xiàn),為一個叫“柯普法則”的理論提供了新支持。該理論以19世紀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柯普的名字命名,認為動物的體型會隨著進化而越來越大,如恐龍和馬都遵從這一規(guī)律。但也有人以鳥類和昆蟲為例證,認為“柯普法則”錯了。
為研究海洋動物是否遵循“柯普法則”,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制作了一個海洋動物數(shù)據(jù)庫,其中包括1.7萬多個屬的海洋成年動物體型數(shù)據(jù),時間跨度是自5.42億年前的寒武紀至今。他們發(fā)現(xiàn),海洋動物的最小體型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縮水”了90%,而最大體型則激增了10萬多倍。整體而言,海洋動物的平均個頭增長了150倍。
“這是一個約5厘米長的海膽與一個近30厘米長的海膽在體型上的差距,”論文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學的諾埃爾·海姆說,“看上去差距不大,但它代表著一個巨大的飛躍。”
海姆指出,盡管并非所有海洋動物的體型都在變大,但體型大者傾向于進化得更加多元化,這一點在化石記錄中表現(xiàn)得很明顯。
利用電腦模型進行的研究顯示,這種朝著“大塊頭”進化的趨勢無法用隨機過程來解釋,而是一種積極選擇,對動物有著進化上的好處,比如游得更快或捕捉到更大的獵物等。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成果將有助于研究與體型相關(guān)的其他一些問題,比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動物與生活在高緯度地區(qū)的動物相比,誰的平均體型更大。此外,也將促使科學家去研究動物的其他特征在進化過程中是否也存在某種趨勢。(據(jù)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