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在福建泉州舉行。中國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表示,在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方面,要有海納百川的心境、乘風破浪的勇氣,在對接合作上多下功夫。
“海納百川 乘風破浪”
“海納百川,就是中國已經并將繼續(xù)虛心聽取沿線國家和人民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利益和關系,堅持開放的區(qū)域主義,不搞封閉的集團,不針對第三方,與其他方創(chuàng)建長遠合作機制,建立合作關系。”李肇星說,未來“一帶一路”的建設會涉及很多熱門合作項目,中國歡迎域內域外的國家以適當方式積極參與,也歡迎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金融機構、非政府組織加入,各盡所能。
“乘風破浪,就是要順應全球海洋經濟蓬勃發(fā)展的潮流,建設海上經濟合作走廊,大力推進海上運輸、海上資源開發(fā)、海洋環(huán)保、海洋考古、海洋科研、海洋旅游的發(fā)展。”李肇星指出,要尊重各國間海上合作的戰(zhàn)略共識,增進戰(zhàn)略互信,突出經濟與人文合作;以和平方式處理矛盾,避免影響合作大局。
李肇星以家鄉(xiāng)山東漁民的一句老話鼓勵大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不畏艱險:“撒網要撒迎頭網,開船要開頂風船。有點風浪不要緊,要認清方向,借風行船;有暗礁也沒關系,要看清楚暗礁,漲潮的時候大膽走過去,有暗礁就繞著走。”
對接合作構建亞太海洋新型合作關系
去年8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四屆海洋部長會議在廈門舉行。會上通過了《廈門宣言》,主張構建更全面、可持續(xù)、包容、互利的亞太海洋合作新型伙伴關系。對此,李肇星提出,要實現這樣的合作關系,對接合作是最有效的方式。他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需要實現“三個對接”。
“對接,首先是要古今對接。任何事情都是歷史的,任何歷史都要和昨天、明天相對接。”李肇星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玄奘印度求學為例,指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需要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增強亞洲人認識海洋、敬仰海洋、發(fā)展海上合作的自信心,繼承發(fā)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漸,互利共贏的精神。
其次是陸海對接。李肇星說,中國的國際走廊建設離不開沿海港口,海上港口建設離不開路上腹地和交通線建設。“我們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實現路上和海上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促進內陸和海洋文化的交融,建設暢通高效的陸海運輸大通道,要讓沿海和內陸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是各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對接。李肇星強調,“對接”并非國家間的互相規(guī)劃,而是在尊重彼此規(guī)則的基礎上,找出共同點和合作點,共同制定合作的規(guī)劃,推進合作項目的實施。“比如說,印尼總統(tǒng)提出,要建設海洋強國和海洋高速公路,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倡議,就是不謀而合。海洋合作正在成為中國和印尼雙邊合作的新亮點。”
和平發(fā)展海上絲綢之路
李肇星談及,有外國朋友擔心,大國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過程中在海上爭奪勢力范圍。他表示,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亞歐國家共同參與的合作藍圖,亞洲各國應該摒棄冷戰(zhàn)思維,共建合作共有的新型國家關系,以更加自信、開放、從容的姿態(tài)推進海上合作。
李肇星強調,中國提倡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是一致的。“中國沒有什么所謂的謀求勢力范圍的戰(zhàn)略意圖,不會做任何侵犯別國主權和強人所難的事情。中國堅決維護自己的合法海洋權益,也堅決維護全球和地區(qū)海洋關系,來建設和諧海洋。”
“我們相信,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中國,也愿意和熱愛世界和平的各國人民共同努力,一定會建成新的各國人民的海上絲綢之路。”李肇星說。(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