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R热精品视频,免费人成视频x8x8,一本大道久久香蕉成人网,初恋对象居然是姐姐第二集

收藏 公眾號
熱線: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海洋人物|劉瑞玉:燭光映海洋 燈塔明前路
青島海洋發(fā)展網(wǎng)
2023-02-10 09:38

劉瑞玉

他對科學嚴謹,對名利置身度外;對他人慷慨付出,對自己恬淡無求。

他的心胸和境界,像大海般寬廣和遼闊,而他身后留下的寶貴學術(shù)和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后人。

劉瑞玉(1922—2012),海洋生物學家、甲殼動物學家,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tài)學奠基人和甲殼動物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河北樂亭人,1945年畢業(yè)于北平輔仁大學生物系。

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以及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名譽理事長、甲殼動物學分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國際黃海研究學會名譽主席、國際甲殼動物學會理事、國際生物多樣性項目中國國家委員會顧問委員等職。

從事科研工作65年,為我國海洋生物學研究和增養(yǎng)殖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發(fā)表論文200余篇、專著21部。

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世界甲殼動物學會杰出研究貢獻獎等30余項。

推動成立我國首個海洋專門管理機構(gòu)

建議成立國家海洋局的29名專家,第一排右四為劉瑞玉

1963年5月6日,劉瑞玉等時任國家科委海洋專業(yè)組專家聯(lián)名提出《關(guān)于加強海洋工作的幾點建議》。

1964年1月4日,國家科委寫出報告。

1964年2月11日,報告得到批復:同意在國務院下成立直屬的海洋局,由海軍代管。

他與其他28名專家聯(lián)名建議設立國家海洋局,推動了全國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建立。

博觀約取 厚積薄發(fā)

樂亭,河北省渤海邊一個不知名的小地方。

1922年,一個軍閥混戰(zhàn)的動亂年代,就在這一年的冬天,一個男孩在這里呱呱墜地。男孩的父親是一個針織廠的經(jīng)理,雖然收入不菲,但常年在外,不能顧家,也無暇管教孩子。男孩的母親操持著家務,雖然不識字,但這男孩的學業(yè)卻異常優(yōu)異,成為家人的驕傲。誰也沒有料想到,他日后成為了一代大家,成就卓著、蜚聲國際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就是劉瑞玉。

1936年,劉瑞玉在樂亭縣第一小學畢業(yè)后,進入保定育德中學讀初中。

渤海灣的7月,是對蝦生長的黃金季節(jié)。劉瑞玉愛看海,看養(yǎng)蝦人忙碌地收獲。他靜靜地坐在巖石上,浮想聯(lián)翩,讓海風肆意地吹過,澎湃波浪在巖石邊撞擊出千萬朵浪花。

他向往大海?!暗厍驇缀跏且粋€海洋的星球。海水中生存著17萬余種動物和2.5萬余種植物。” 這是上小學時老師講過的。在劉瑞玉看來,大海的魅力不僅僅因為它造就了蔚藍浩瀚的壯闊景觀,更是因為它孕育著無盡的寶藏與神奇。那是他心中的大海。

那時節(jié),還是政治動亂、戰(zhàn)爭頻仍的年代,政治救國、實業(yè)救國、文學救國的口號不絕于耳。1938-1941年間,在北平省立高級中學學習的過程中,生物學老師陳錫五的講課和試驗,使劉瑞玉對生物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蛟S是渤海中游玩嬉戲的魚蝦,或許是在高中的實驗課上,透過顯微鏡看到的奇妙多姿的生命世界,生命科學的魅力從那時起就植入了劉瑞玉的心中。

因此,在高中畢業(yè)時,19歲的劉瑞玉報考了北平輔仁大學生物系和北平大學醫(yī)學系。當同時拿到兩份錄取通知書時,他犯了難:兩個學校中,后者是家人們更中意的選擇,而前者是他的心之所向。最終,劉瑞玉選擇了輔仁大學生物系。

北京輔仁大學是民國年間著名的學府,名人輩出。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曾就讀于這所學校。而劉瑞玉在這里讀書時的助教則是王光美的弟弟王光英。他還印象深刻地記著當年德國教師的講課,更記得助教王光英的風采,他們博學厚悟的學者風范給劉瑞玉留下深深的印記。在這里的學習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深厚的知識積淀。

此后,劉瑞玉在楊扶青先生的幫助下進入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任助理員,師從著名甲殼動物學家沈嘉瑞教授,與甲殼動物學結(jié)緣。

匡世濟世 謀海濟國

1950年,為了發(fā)展新中國的海洋科學研究,中國科學院決定建立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劉瑞玉響應號召,踏上了青島這片熱土?!拔r兵蟹將”所屬的海洋甲殼動物種類,是海洋動物中物種多樣性最高的生物類群之一,也是海洋動物學研究的空白領域。從事海洋動物學研究使劉瑞玉進入了一個廣闊的天地,這一新的研究領域,成為他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yè)。

20世紀50年代,從黃海、渤海沿岸到海南沿岸,每一次采集劉瑞玉都會自帶行李,自備干糧;在海南出海調(diào)查,常坐牛車;為了趕潮水,常常摸黑或半夜就起來,從沒有抱怨。之后,劉瑞玉又領導和參與多項海洋調(diào)查,積累了大量標本。

七十年代開始,在劉瑞玉的領導下,研究團隊沿著中國海疆進行了全方位的海岸采集,從鴨綠江口到南海的西沙、南沙群島,全國海洋普查等多項國家調(diào)查、多個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及目前進行的遠洋深海調(diào)查等,都留有他們的足跡。

針對我國海洋漁業(yè)資源的先天不足,面對多年來的過度捕撈和環(huán)境污染分析,劉瑞玉大聲疾呼合理開發(fā)和保護海洋資源。他指出,我國海域缺乏大洋性資源,很少有產(chǎn)量百萬噸以上的大種群魚類,只有地方性的帶魚、鯷魚和外海洄游性的鮐鯵魚等尚有年產(chǎn)幾十萬噸的資源量,這是自然條件所限,原因是我國海域沒有處在冷暖洋流交匯地方的生物活躍區(qū),生物資源的儲量形不成大氣候。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我們不僅對這些有限的資源不能合理開發(fā)和保護,反而嚴重捕撈過度,加之盲目填海、工廠排污,環(huán)境破壞導致許多海洋生物已面臨滅頂之災。膠州灣著名的滄口泥沙灘生物多樣性很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尚有100多種底棲動物,而到80年代以后環(huán)境被破壞,僅剩四五個種類,經(jīng)濟種產(chǎn)量也急劇下降,主要是填海和污染使眾多貝類失去了生存繁衍的家園。原來在海灘上能釣到大量的螻蛄蝦,現(xiàn)在卻成了罕見的物種。過度捕撈對我國特有種大黃魚、中國對蝦、小黃魚資源破壞更是毀滅性的……

言者諄諄。為海洋事業(yè)奮斗了半個多世紀的老人,懷著對海洋無法泯滅的情結(jié),發(fā)出了“還我海域一片藍”的吶喊。自2000年以來,劉瑞玉全力投入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

今天,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海洋開發(fā)、利用和保護的價值。但是,海洋科學研究周期長,投入大,條件苦,出成果難。而劉瑞玉院士對海洋科研有一種融入血液的喜愛,有一種不求聞達的追求,也從中獲得了穿透歷史的遠見,這正是劉瑞玉留給人們的精神財富。

趕潮終生 鞠躬盡瘁

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417房間曾是劉瑞玉的辦公室,去過的人都還記得,地上、桌上、椅上,都堆滿了各種書籍。辦公室靠墻放著一張沙發(fā),也放滿了各種書。劉瑞玉就曾經(jīng)坐在這張沙發(fā)上,伏案寫作,埋頭敲打他的小電腦。

勤奮,是給劉瑞玉一生最恰當?shù)淖⒛_。他在海洋所主持工作時,是最能全面掌握所里各項業(yè)務的所長。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質(zhì)等多學科相互交叉,他利用業(yè)余時間拼命學習,更新知識,從不說外行話,令合作者敬佩不已。圖書館一有新書來,他總是第一個借閱,了解海洋科學最新的科研動向和成果。

劉瑞玉的助手郭琳說:”劉老趴在沙發(fā)上工作,是大家最常見到的景象。如果他困了,就會趴在沙發(fā)上小憩一會,醒來再繼續(xù)工作?!睂⑷鹩駚碚f,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沒有節(jié)假日,沒有周末,經(jīng)常加班到晚上八九點鐘,許多青年人都自嘆弗如。

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劉瑞玉一字一句地敲出了論文200余篇、專著21部。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等30余項。其中,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授予劉瑞玉“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杰出研究貢獻獎”。這一獎項代表著甲殼動物學研究的最高榮譽,是終身成就獎,劉瑞玉成為首個獲得該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1952年,在童第周教授的倡導和建議下,劉瑞玉和發(fā)育生物學家吳尚懃開始進行中國對蝦生活史和人工育苗研究,首次搞清了中國對蝦的產(chǎn)卵習性和生活史。這項研究推動了中國對蝦人工育苗和水產(chǎn)增養(yǎng)殖農(nóng)牧化的發(fā)展。

把科學技術(shù)轉(zhuǎn)化為生產(chǎn)力,服務國家需求,惠澤百姓民生,是劉瑞玉一生的奮斗目標。

青島膠州灣,蔚藍色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米黃色的快艇,載著科技人員,駛往膠州灣西部淺水區(qū),準備在那里進行對蝦放流增殖。快艇抵達試驗區(qū),還未停穩(wěn),科技人員就在甲板上忙碌起來,小心翼翼地將對蝦幼苗投放到海水中……

這是1983年6月,我國首次在膠州灣進行中國對蝦放流增殖試驗的一幕。指揮放流試驗的,是年過六旬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劉瑞玉研究員??粗切┍谋奶?、拖著標志牌的“幼蝦”,成群結(jié)隊地潛入水下,安家落戶膠州灣,劉瑞玉眼中充滿了希望……

在劉瑞玉院士的指導下,1981年,我國實現(xiàn)了對蝦工廠化育苗的批量生產(chǎn),從而促成了以養(yǎng)殖對蝦為中心的中國第二次海水養(yǎng)殖浪潮,創(chuàng)下中國對蝦養(yǎng)殖產(chǎn)量、出口量、育苗量三個世界第一。1988年,我國大陸的養(yǎng)蝦業(yè)年產(chǎn)量達20萬噸,居世界首位。對蝦成百姓餐桌上的美食,劉瑞玉“讓人們的餐桌上有更多海洋蛋白”的愿望成真。同時,這一成果也獲得了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劉瑞玉在對蝦領域展開研究的同時,我國首艘海洋科考船“金星”號服役,但船上缺少專業(yè)的底棲生物研究人才。根據(jù)國家需要,劉瑞玉多次主持參加海洋科學調(diào)查。

作為中國海洋生物分類學的拓荒者,劉瑞玉全面了解中國近海的蝦類、蔓足類、糠蝦類、口足類的種類組成、地理分布和區(qū)系特點,發(fā)現(xiàn)了40多個新種和3個新屬,填補了我國糠蝦類、蔓足類的研究空白。

顧全大局 精益求精

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評估與保護研究貫穿了劉瑞玉的科研生涯。除了負責《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海洋無脊椎動物部分編撰之外,他還為海洋生物上“戶口”、編“傳記”,聯(lián)合全國專家編著了《中國海洋生物名錄》,記載全部46門22629種海洋生物的名稱和分布,真實反映了中國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現(xiàn)狀,摸清我國海洋生物資源家底。北至渤海,南下海南島,劉老的研究足跡遍布中國海沿岸,被國際權(quán)威譽為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劉瑞玉還十分關(guān)注海洋生物生產(chǎn)和資源持續(xù)利用研究,以了解生產(chǎn)潛力,探討魚蝦資源增殖的途徑。晚年,劉瑞玉依然非常關(guān)心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工作。他常常提起,“中國對蝦和大黃魚在過去的海洋資源調(diào)查中資源量很大,但是現(xiàn)在捕不到了,一定要保護起來?!?/p>

“從甲殼動物、底棲生物到海岸帶和海洋資源調(diào)查,再到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劉瑞玉先生的每一次改變都是為了國家需要和人民福祉?!爆F(xiàn)任大連海洋大學校長宋林生曾說,“而且在每個領域他都做到了極致?!?/p>

談到對工作的執(zhí)著,劉瑞玉的老搭檔中國科學院院士秦蘊珊生前也曾回憶起這樣一段故事:“記得一次我們在北京開會,一個燈罩突然掉下來砸到了他的腦袋,會議還因此中止。但在醫(yī)院給頭上裹了紗布之后,他死活不愿提前回青島,堅持頂著大紗布開完了一周的會?!?/p>

1984年至1987年,劉瑞玉擔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掌握了一定的資源分配權(quán)。從事海洋生物的一些研究人員多次建議劉瑞玉壯大自己的“后院”,將更多的資源用于海洋生物學科的發(fā)展。

但劉瑞玉拒絕了這些提議。他說:“物理海洋是基礎學科,海水水溫、鹽度和海流的變化都會引起海洋生物的變化。現(xiàn)在我們這方面還很薄弱,所以一定要把海洋所的物理海洋學科壯大起來!”

1987年,劉瑞玉指導后來任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的相建海申請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開展分子生物學研究。雖然經(jīng)費只有1萬元,科研人員只能買一臺舊顯微鏡,但這使他們的海洋生物研究從描述性研究進入了實驗性研究,實現(xiàn)了歷史性跨越。

自上世紀50年代起,劉瑞玉曾多次參與國際科研合作和交流。他多年來的積極努力,為提高我國海洋生物學研究水平和在國際科學合作與交流中的地位作出了重大貢獻。

人生如流,歲月如歌。一部部專著奇峰般聳立在劉瑞玉的書齋前,使他近一個世紀的奮斗歷程折射出絢麗的光輝。他是一代海洋學大家,和小蝦小魚為伴65年;他活到90歲,距離生命終點還剩幾十天時,仍背著雙肩包獨自穿梭于數(shù)個城市參加學術(shù)會議。

從甲殼動物、底棲生物到海岸帶和海洋資源調(diào)查,再到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劉老對科學領域的每一次探索都是為了國家需要和人民福祉。在每個領域都做到了極致,他的論文和專著被當作工具書、教科書和里程碑式的著作。

事必躬親 作育人才

曾經(jīng)一段時間,由于海洋基礎學科項目、經(jīng)費調(diào)整,海洋生物分類學人才出現(xiàn)斷檔,原來技術(shù)人員已退休,但新一代年輕人卻沒有培養(yǎng)起來。劉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招收研究生就要有項目,他親自跑到北京去參加項目評審。2006年12月8日,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申報會上,項目評審專家委員會的一位委員,見84歲高齡的劉瑞玉到場,吃驚地問:“您也來評審項目?”

“不,我來答辯的?!眲⑷鹩裎⑿稹?/p>

“您這么大年齡,還來申請課題……”話語中,委員報以敬佩的目光。

當年和劉瑞玉一起進京答辯的,還有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徐奎棟,他們都是“黃海冷水底棲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和多樣性特點及其演變”項目首席科學家。

黃海冷水團曾生存著中國海特有的冷水性底棲動物,這些動物是太平洋鯡、鱈魚等黃海主要經(jīng)濟魚類的天然餌料。劉瑞玉曾于1957年對黃海冷水底棲動物進行過調(diào)查。

“50多年過去了,在當前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加上嚴重的過度捕撈,這里的生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徐奎棟說,從保障國家水產(chǎn)品供應和人民生活的戰(zhàn)略需求出發(fā),劉院士決定針對這種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樣性演變開展研究,一則是希望能夠為有關(guān)部門建言獻策,二則是希望通過項目培養(yǎng)和鍛煉青年科技人才。

那么,年邁的資深院士為何上陣答辯爭取項目呢?原來,海洋生物分類學屬基礎性學科,就像海洋學里的“考古學”,工作很枯燥。上世紀90年代,在國內(nèi)的研究一度陷入低潮,科研人員青黃不接。劉瑞玉親自上陣招收研究生,他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批年輕科技人才的茁壯成長,是我國海洋事業(yè)的未來和希望?!?/p>

宋林生是1995年劉瑞玉與相建海共同指導的博士后。宋林生說:”重新開始招收研究生,對于一位80多歲高齡又久負盛名的院士來說,這幾乎不可思議?!?/p>

其實,劉瑞玉更期望自己的學生們能早日成長起來,盡快接好海洋科研的班。

順利申請到項目后,劉瑞玉和徐奎棟組建老中青結(jié)合的科研團隊,針對黃海冷水底棲生物區(qū)系種類組成和多樣性特點展開調(diào)研。4年后,項目順利結(jié)題,培養(yǎng)博士生13人,碩士生5人,成功為海洋所海洋生物學各學科儲備了后備力量。

老驥伏櫪 清風峻節(jié)

在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劉瑞玉對后學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年輕人。

現(xiàn)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李超倫回憶說:“每當被邀請參加年輕人的論文答辯,劉瑞玉先生會非常開心。他會告訴對方,提前一周給他看論文。一篇150頁的論文,只要你答辯前一周給他,答辯前兩天他就還給你,都是他親自一字一句地修改的。”

“1990年,我參加了劉老主持的‘中德聯(lián)合海南島海洋生物考察’項目。劉老凌晨4點半就帶著我們出海,天還黑著,碼頭距離小船有好幾米,小船搖搖晃晃,我們面面相覷不敢下船。‘還等什么,跳?。 宦牎恕宦暎瑒⒗系谝粋€跳了下去。”劉瑞玉的學生、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劉靜至今回憶起來仍難以置信。那時,劉瑞玉已經(jīng)是年近七旬的老人。

劉靜先后6次到醫(yī)院探望劉瑞玉,每次,他都語重心長地囑咐劉靜:“魚類學科很重要,你一定要把它撐起來……”“如今,每次走到他的辦公室門口,我都要停下腳步,老師的叮囑猶在耳畔?!眲㈧o說。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長孫松至今還為一件事慚愧不已,他代表中方做國際學術(shù)報告,提前就海洋甲殼動物和底棲生物請教劉瑞玉。劉瑞玉二話沒說,利索地回答沒問題,第二天就把一個親手做好的幻燈片文件交給了孫松,然后說:“今天我不跟你多聊了,昨天晚上干到3點,要回去睡一會?!薄爱敃r劉先生已經(jīng)85歲,老先生對待學術(shù)的態(tài)度和認真勁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孫松感慨道。

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長沙忠利也深受劉瑞玉的影響。劉瑞玉手把手地幫助他,并在工作中時常言傳身教,提醒他對待科研,應該戒驕戒躁;要將研究做深入,角度更全面;要有大局觀,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個物種,還應該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等。沙忠利情真意切的說:“我經(jīng)常在工作中回顧起劉先生的教誨,每每想起,都覺得又多了一重更深刻的認識。當我一步步在科研的道路上成長,取得一定的積累和科研基礎時,我才能逐步在不同維度領會到老先生的高瞻遠矚和遠見卓識。”

繼劉瑞玉之后擔任所長的相建?;貞浾f,當年剛來研究所時,就聽說這里有一村“漁民”,“村長”就是劉瑞玉?!暗讞锒际窃谀嗬?,一網(wǎng)泥打上來,劉瑞玉帶頭頂著太陽或是在寒風中就把標本分揀出來。有一次,劉瑞玉凌晨4點帶著幾個博士生趕潮,漆黑的碼頭離小船還有很遠的距離,劉瑞玉帶頭第一個跳了下去,那年他68歲?!?/p>

劉老先生從事科研工作幾十年,幾乎沒有節(jié)假日。他幾乎天天上班,一進辦公室便開始伏案工作,出外開會也都是當天去,當天回。在生活上,劉瑞玉非常節(jié)儉,即使到了高齡,出差坐飛機也都是經(jīng)濟艙。由于他個子高大,膝關(guān)節(jié)又不好,經(jīng)常下了飛機走路都困難。即便偶爾乘坐公務艙,他都是只報銷經(jīng)濟艙的費用,差額用自己的錢補上。

他節(jié)約經(jīng)費是出了名的。在他近90歲高齡時,每次出差,他都舍不得帶助手,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如果和研究生一同出差,他堅持和學生同住一個房間。平日里,他屋子里的燈很少都打開,“夠用就行”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伤麑ν?、朋友和學生一點兒都不摳門,每次一同吃飯都是他來買單。汶川、玉樹地震和各種捐款活動,他累計捐款數(shù)萬元。

他是一代海洋學大家,和小蝦小魚為伴65年;他活到90歲,距離生命終點還剩幾十天時,仍背著雙肩包獨自穿梭于數(shù)個城市參加學術(shù)會議。他是院士,也是人生的斗士,他從來就不愿也不曾卸下自己的學術(shù)“戰(zhàn)甲”。

甘為人梯 獎掖后進

劉瑞玉曾說:“時間不等人?;钪鸵獮槿嗣衽ψ鳇c有益的事。為了祖國海洋事業(yè)的明天,我想到的只有豁上工作?!?/p>

84歲,劉瑞玉親自招收海洋生物分類學研究生;85歲,劉瑞玉依然忙于國際學術(shù)報告,工作到凌晨三點;88歲高齡時,劉瑞玉堅持自己撰寫“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中關(guān)于底棲生物的報告。這份報告得到該計劃委員會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中國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巨大貢獻”;89歲,劉瑞玉帶領40多位專家修訂《中國海洋生物名錄》,這本1627頁的《名錄》,記載了46門22629種海洋生物,為全人類提供了可靠的中國海洋物種最新的“戶口簿”。

劉瑞玉一直筆耕不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最后3個月是這樣度過的:2012年4月中下旬,癌癥晚期的劉瑞玉身體已經(jīng)很虛弱,他7天內(nèi)在北京、杭州、南京、上海等地連續(xù)參加了4場學術(shù)會議:4月底,因身體不適,被醫(yī)生強制住院6天,他讓學生把畢業(yè)論文拿到病房,修改完每一篇論文。

5月20日,劉瑞玉參加了自己3名博士生的論文答辯,當時他的手腳都已浮腫, 靠攙扶才能站起來:5月29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舉行紀念童第周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他堅持參會并做了最后一次講話,出來時被兩位學生架著送到醫(yī)院……

到了6月,已經(jīng)躺在病床上的劉瑞玉拉著身邊工作人員的手,虛弱地說:“一定要告訴我,我還剩多少時間,我還有許多工作要安排……”這是他病危時候還反復重復的話。

在醫(yī)院的病床上,他不顧醫(yī)生的多次叮囑,堅持為學生審閱學術(shù)論文。雙手由于長時間輸液已經(jīng)呈青紫色,他左手粘著輸液管,右手拿著筆仔細地在文稿上修改。

同事們?nèi)タ赐?,劉瑞玉第一句話就是問科研進展如何。提起工作,他依然是精神矍鑠,侃侃而談。

后來,瘦骨嶙峋的劉瑞玉幾近昏迷,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不忘囑托。他叮囑前去探望的宋林生:“對蝦屬有28個種,有些種的生活習性還沒有搞清楚,朝鮮西海岸有一個種……,南海的種群沒有了,一定要去搞清楚……”

“6月中旬,劉先生說話已很費勁,見到我們?nèi)ヌ酵?,他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出了‘大型底棲生物魚類課題組’幾個詞,他后面的意思應該是‘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沒了’?!眲㈧o回憶說。

再后來,病重的劉瑞玉知道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他要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實現(xiàn)藏于心底多年的夙愿——捐出全部存款100萬元,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設立“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獎勵在海洋生物學領域成績優(yōu)異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的學生。

6月14日,他在病床上用顫抖的手,在“劉瑞玉獎學金”捐款委托協(xié)議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并在捐款時間上寫下“隨時”,完成了一生中最后的心愿。

聽到劉瑞玉的這個決定,海洋所的領導班子和同事們并不感到突然。可以說,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直橫亙在老人心中的一個心愿。

這100萬元“裝”在一個牛皮信封里,有老舊的存折,多年的存單……劉老先生設立的“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將用于獎勵在海洋生物學領域成績優(yōu)異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的研究生。劉瑞玉用一生的研究行跡畫出了圓滿——從傍水而上,與海結(jié)緣,到傾盡一生為中國海洋生物研究,到最后,我們更愿意相信,他榮歸海洋,萬古流芳。他的生平種種,無不彰顯了一位老科學家的風度和風骨。

當天下午,他睡了一個難得的安穩(wěn)覺。心里的石頭落了地,他也徹底踏實了。

在劉瑞玉65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為祖國海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鞠躬盡瘁、死而無憾”的神圣諾言。2012年7月16日5時45分,劉瑞玉在青島逝世,享年90歲。

以信念為舵,一心向黨;

以科研為舟,伏案躬耕;

以征途為海,胸懷家國。

劉瑞玉先生踐行著“活一天就要干一天的工作”,將自己的這一生全部奉獻給了祖國的海洋科學事業(yè)。

先生播教誨,后浪壓前浪,清風拂山崗。像先生一般,馳而不息;在熱愛的專業(yè)領域,矢志不渝。未來,在海洋生物科學領域躬耕的學者將會繼承先生遺風,續(xù)寫新的詩篇!

作者:廖洋

信息來源: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