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政府日前宣布,該國特有物種珊瑚裸尾鼠已經(jīng)滅絕。有學者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可能是其滅絕的主要原因。另有專家指出,政府應在物種保護方面承擔更多責任。
澳大利亞環(huán)境和能源部近日在官網(wǎng)公布了該國瀕危物種名錄的最新修訂版,珊瑚裸尾鼠被從瀕危物種類別挪到了滅絕物種類別。
珊瑚裸尾鼠是一種僅在布蘭布爾礁上被發(fā)現(xiàn)的鼠科動物,體型比普通小鼠稍大,毛色呈棕色。布蘭布爾礁位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北部的托雷斯海峽、大堡礁的最北端,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上面覆蓋大面積草地,最高點海拔不到3米。
歐洲人1845年首次發(fā)現(xiàn)珊瑚裸尾鼠,當時它們的數(shù)量還很多。1978年,它們的數(shù)量據(jù)估計已減至幾百只。該物種最后一次被人類看到還是在2009年。
實際上早在2016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與昆士蘭大學就發(fā)布了一項關于珊瑚裸尾鼠的調(diào)查報告,認為該物種很可能已經(jīng)滅絕。
報告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是珊瑚裸尾鼠滅絕的主要原因。氣候變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fā),導致布蘭布爾礁多次被海水淹沒,使珊瑚裸尾鼠的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在全球已知的滅絕物種中,珊瑚裸尾鼠很可能是首個主要因人類活動所致氣候變化而滅絕的哺乳動物。
《悉尼先驅晨報》19日援引一些專家的話說,在物種保護方面,政府還有更多改進空間。例如,澳大利亞政府2008年的一份保護計劃認為氣候變化不太可能對珊瑚裸尾鼠的生存造成太大威脅,低估了珊瑚裸尾鼠的滅絕風險。
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教授約翰·沃伊納爾斯基認為,政府部門責任不清是珊瑚裸尾鼠滅絕的一個關鍵因素。
澳大利亞聯(lián)邦議會參議院負責調(diào)查澳大利亞物種滅絕危機的綠黨議員珍妮特·賴斯指出,澳大利亞已成為世界上哺乳動物滅絕率最高的國家,珊瑚裸尾鼠的滅絕是一個“全國性悲劇”,政府部門應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悲劇重演。(白旭 岳東興)